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 保险

保险“魔方业务”再戴紧箍咒

每日科技头条讯:“首月X元,可享百万医疗保障”“保障最高可至X万”……你的手机上是否经常收到类似消息通知?“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再也不想薅羊毛了。当时刷短视频,…

每日科技头条讯:

保险“魔方业务”再戴紧箍咒

“首月X元,可享百万医疗保障”

“保障最高可至X万”

……

你的手机上是否经常收到类似消息通知?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再也不想薅羊毛了。当时刷短视频,突然就刷到免费赠险的活动,后续也比较草率地点了手机上的网站链接,谁知道完全是一个圈套。”消费者周小姐在11月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点击网站链接页面后,会进入投保页面,要求填写个人信息。然而在显示“领取成功”后,又会立马弹出消息提示“需要升级完善保障”。

在一步步的“诱导”下,周小姐最终完成升级。她原以为只是一项普通的广告福利,没想到第二个月账户上就突然被扣了一百多块钱。

在保险业内,这类业务也被称为“魔方业务”,即保险公司通过免费赠险或以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保险来吸引客源,进而引导其“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一般而言,这类业务主要是保险公司与经纪公司及与其有关联关系的技术服务公司开展合作,通过互联网平台以广告推广方式销售。

近日,监管部门再次对险企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予以规范。

馅饼还是陷阱

实际上,在小程序、短视频等互联网新兴销售渠道不断增多的当下,和周小姐这般被“免费赠险”等营销广告套路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记者在投诉平台上看到,关于“免费赠险”引发的投诉量居高不下。

“家中老人在使用支付宝App的时候,收到免费保险的广告,老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进去领取了免费投保。从今年5月份开始,每个月被自动扣费120块钱,差不多扣了720元。近期发现这一情况进行退保时,连所交保费的10%都拿不到。”一位消费者在投诉平台上发帖说。

“扫码借充电宝却被保险”也成为投诉重灾区。多位消费者表示,在充电宝扣费时会弹出“一元领保障”的广告,稍不留神点进去后就变成默认购买某款保险产品,同时还莫名其妙开通了自动扣款功能。一般在第二个月,就会突然收到一笔百元扣款提醒,查询后显示是保费。

此外,还有部分消费者表示,近期接到苏宁易购客户电话表示针对老客户做赠送话费和保险的活动,在明确拒绝后,仍收到对方短信通知已为其办理名为“太平人寿爱相伴航空意外、爱相伴私家车意外、爱相伴水路交通意外”三个月免费保险。

尽管在沟通协调后,消费者最终成功退保。不过,这也让消费者质疑互联网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商业模式下,是否会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记者注意到,这类产品对低保费条件下的免赔额、赔付比例等信息,仅以较小字体说明,甚至完全没有进行任何披露,同时,也没有清楚告知投保人“升级”后保险责任自“升级”次月后生效。

而消费者看似每月只花几块钱就能获得的百万医疗险,实际上免赔额很高,较难触发;此外,这类产品可能还会通过层层嵌套,最终将保费变成每月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那么,保险机构为何热衷于开展“魔方业务”呢?

沪上一位保险代理人马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免费赠险其本质就是“钩子产品”,通过赠送短期健康险和客户建立联系,而这些客户一般都是对保险产品不抗拒甚至是有需求的人群,后续可开发的潜能非常大。

“从获客到签约,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因此,大多数保险公司都会将赠险作为营销获客的重要手段。正规保险公司一般赠送的保险都是短期意外险,像医疗险和重疾险这种保额高、理赔风险高的保险产品基本上不太会免费。”马伟表示,少数保险公司确实也会免费赠送这类保险产品,但是本质都是为了诱导客户进行保障升级,在体验期结束后付费续保或者购买其他的保险。

马伟表示,这类保险产品由于保障期限短、赔付门槛高,保险公司能较好的管控风险,获得更高的利润。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上半年,107家保险公司(包括69家人身险公司、38家财产险公司)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的综合赔付率整体偏低,赔付率的中位数为38%,近乎八成险企赔付率不足65%。

监管重拳整治乱像

近日,短期健康险业务再迎监管规范。

记者从业内人士了解到,11月6日,监管部门向各保险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对于《通知》出台背景,监管部门表示,近期在日常监管中发现,部分保险公司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存在产品设计不审慎、销售管理薄弱、客户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短期健康险业务经营,要求各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销售队伍建设、信息披露、第三方面销售渠道管理、业务回溯管理等方面,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具体来看,《通知》提出,各保险公司应立足于消费者真实的健康保障需求,科学开发设计产品,合理确定产品责任,产品定价应当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基础确定各期保险费率,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

其次,对于销售人员队伍建设、行为管理和信息披露,《通知》提出,在销售产品时,保险公司应当将保险责任、退保约定、保费交纳方式等主要内容清晰明确告知消费者,宣传用语应当易于理解。短期健康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免赔责任、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内容是产品的重要保险责任,不得违规通过批单、批注等方式进行随意更改,其他保险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消费者做好提示工作,严禁销售误导。

此外,《通知》中还新增了对互联网销售平台的相关要求。要求各保险公司应当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应当实现理赔、投诉等服务入口全面在线化,要以显著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在线保全、退保等服务入口,并向消费者提供在线咨询、问答等服务功能,确保消费者可在线查询相关业务的办理进度。

11月6日,监管部门还发布了《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以下简称《提示》)。

《提示》提出,在销售短期健康保险时应对产品的免赔额、免赔责任、赔付比例、退保约定、保费缴纳方式等重要内容,向消费者进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提示》还要求,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承保的业务,投保人完成单个产品投保流程后,应明确告知其投保流程已完成。不应使用“保障完善”“产品升级”“保障提升”等词汇,不当引导投保人进行新的投保或保全动作。不得隐藏或以电话回访、客服跟进等方式变相隐藏退保、保全等入口,确保退保等服务过程流畅、无障碍。

对此,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认为,目前绝大部分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均能经营短期健康险。短期健康险业务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通过和互联网平台或第三方平台合作销售的模式可以迅速扩大保费收入,尤其是,近年来惠民保“遍地开花”。但“繁荣”背后,也带来了产品开发管理不合规、营销宣传不规范、业务经营管理粗放、费用厘定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引发了较多的客户投诉。因此,监管发文规范短期健康险。

实际上,在2021年监管部门就曾点名并叫停“魔方业务”。

2021年8月,原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北京银保监局办公室关于专项整治北京地区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全面停止在北京地区发布存在过度营销、诱导消费问题的互联网保险营销宣传广告,包括但不限于“首月1元”“1元升级”“免费赠险”“实物抽奖”“限时停售”等诱导、误导性的内容,以及存在广告标识不清晰、关闭按钮不显著、整屏诱导点击等问题的广告。

在今年7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圳监管局下发《关于个别短期健康险业务中存在问题及相关风险的通报》,要求辖内财险公司不得开展任何上述或类似模式短期健康险业务,已开展的公司要进一步自查整改。

对于监管不断加码整顿行业乱象,周瑾认为,保险公司要经营好短期健康险,关键还是要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在做好产品精算定价和风控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服务来实现差异化经营。并且,要通过提升客户满意度的方式来提高客户黏性,降低获客成本,并实现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每日科技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outiao365.com.cn/news/202311/14277.html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099612802

Q Q: 893973906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